文物专栏 | 梅贻琦——民国教育翘楚,清华寡言君子
梅贻琦先生(1889.12.29-1962.5.19),字月涵,祖籍江苏武进,祖先于明成祖时由江南迁居北京,后于天津落籍,为梅曾臣长子。
01
最近我馆征到一部大开本清华大学民国十五年六月二十五日梅贻琦在清华学校研究院任教务长时编写的《书传大全》。
《书传大全》
这部书是《五经大全》之一由明代胡广等人奉敕撰写,《书传大全》作为一部博大精深的典籍,汇集了古代文献的精华,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它不仅是研究古代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汲取传统智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宝贵财富。
《书传大全》内页
梅贻琦先生抄写这部课程教材《书传大全》是全部手工打格手抄成册装祯书高33厘米,宽23厘米,完稿为民国十五年六月二十五日费时474天计年为一年三个月零二十四天可谓废寝忘食!
费时474天计年为一年三个月零二十四天
《书传大全》共计一百三十四页
《书传大全》批注
清华学校校长关防
02
梅贻琦先生(1889.12.29-1962.5.19),字月涵,祖籍江苏武进,祖先于明成祖时由江南迁居北京,后于天津落籍,为梅曾臣长子,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
1914年,由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学成归国。历任清华学校教员、物理系教授、教务长等职,1931-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1955年,在台湾新竹创建清华大学并任校长。
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期间,奠定了清华的校格,为清华大学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期间,对师资人才进行严格遴选和延聘,推行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他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
03
自1915年回国进清华任教,到1962年病逝于台湾,梅贻琦为清华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奉献了四十七年的时光。他的足迹遍及清华校园,他的成长伴随着清华的进步。他的人格,使已驱逐数位校长的师生折服;他的努力,使清华由一所留洋预备学校一跃成为国内顶尖的综合性大学。治校一丝不苟,用才不拘一格,为人踏实低调,这就是永远的梅校长,清华人之楷模。他“寡言君子”的人格魅力以及注重实干的作风给师生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法学家陈岱孙曾说道,对师资人才的严格遴选和延聘,以及推行集体领导的民主制度,是梅贻琦的两大法宝。利用这些法宝,再加上自身的品格,梅贻琦带领清华步步成长,终成国内顶尖大学。
1938年梅贻琦与西南联大同事合影
此外,他在任贤用能方面不拘一格,聘用大量的学术大师来校任教,并推崇学术自由之风。一时间清华园内人才济济,教学水平当然迅速提升。
在德育方面,梅贻琦也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所谓大师,不仅仅要有渊博的学识,更要有良好的道德风尚,为学生的“自谋修养、意志锻炼和情绪调节”树立榜样。同时,梅贻琦把体育作为德育的重要途径,他认为体育并不是要培养几个“跑多快、跳多高”的选手,而是要养成大家团队协作的精神和遵守纪律的意识。这些德育思想影响了一代代清华人,许多优良的校风一直延续至今。“行胜于言”的践行者。
04
梅贻琦与胡适等人在老馆前合影
梅校长在清华期间一向以低调的姿态示人。他深知清华要引来并留住众多的学术巨擘,自己作为校长不能盛气凌人,而要少说多听,少议多做。他不仅认识到这一点,而且坚持下去,不求留名,实为谦谦君子。他的一言一行,堪称治学之人的典范。
05
永远的梅校长!
斯人已逝、风骨长存。
梅贻琦将毕生之力献与清华,清华人也将他称为永远的校长。
今天的我们,在园子里踏访梅校长足迹的同时,更要领会他的品格与治学理念,从自己做起,让梅校长的遗风在今天焕发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