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无国界,非遗共传承 |
2025年3月23日下午,一场跨越千年的非遗对话正式开场,沛县“封侯虎”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国际交流会在徐州圣旨博物馆成功举行。此次活动由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徐州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徐州幼专美术与设计学院、徐州幼专国际教育学院、徐州圣旨博物馆共同举办。
| 圣旨博物馆:非遗传承的国际舞台 |
作为本次活动的承办方,徐州圣旨博物馆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底,为非遗技艺搭建起跨越国界的对话平台。会上,徐州圣旨博物馆副馆长叶超然在致辞中强调:"徐州圣旨博物馆致力于传承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遗产的多样性也正是中华文明的魅力所在。期望通过此次交流,进一步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与敬仰,并为大家提供一个展示才华、互相学习的平台,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通过博物馆的平台,让非遗技艺跨越地域,成为世界读懂中国的一扇窗。”
| 致辞精选:传承与创新的时代强音 |
徐州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岳凯在研讨会上指出,沛县布老虎,作为徐州两汉文化滋养下的民间艺术瑰宝,承载着汉高祖刘邦 “封侯拜相” 的传奇故事。布老虎传承要保留传统手艺,通过卡通化改良造型、应用环保布料等现代设计融入年轻人生活。他强调文化传承需融合传统与创新,期待留学生带来多元视角,各国青年能用现代设计语言让布老虎等老手艺“活”起来、“走”出去。
| 虎韵千年:当汉文化遇见世界 |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李玉梅用英文向在场嘉宾详细介绍了“封侯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价值,她强调“封侯虎”中“以虎喻福”的深刻内涵。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郭岩借助艺术理论的思辨性,讲述专业课程的实践案例与文化产品的设计内涵。徐州幼专美术与设计学院张琳老师对封侯虎历史、特征进行了详细介绍,张磊老师提出了要从材质上进行创新设计。来自哈萨克斯坦的阿尔图、巴布尔等留学生代表积极交流,热情分享了他们对“封侯虎”技艺的理解与感悟。在研讨会的核心环节,王倩老师现场展示了从布料挑选、裁剪缝制到纹样刺绣的全过程技艺,并指导留学生们动手制作体验。
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学生们在博物馆沉浸式体验布老虎制作,巧妙融合两国工艺特色。阿尔图同学感慨:“在圣旨博物馆亲手制作这些富含文化涵义的虎形手工,更能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气息,突然理解了‘封侯虎’不仅是艺术品,更是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密码。"
【文化溯源】
封侯虎作为徐州沛县地区的传统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沛县乡间,孩子出生后,亲戚朋友有赠送布老虎、虎头鞋、虎头帽、虎头枕的习俗,此风俗由来已久,饱含着乡民对孩子健康壮实、虎头虎脑、虎虎生威的美好祝福,且老虎作为兽中之王,还有避邪之意。公元前202年,刘邦开创大汉基业,封将侯达143人,其中沛籍23人,因沛人在特殊节日喜送布老虎给孩子,民间布老虎遂得名“封侯虎”。民俗中常送大红的“封侯虎”,寓意孩子健康、红火,未来能像古沛人一样立志成才,这一风俗习惯流传至今。布老虎是沛县传统布制玩具中最具代表性且历史渊源深厚的民间艺术品,其造型“三大一小”(头大、眼大、嘴巴大,身子小),运用夸张与变形手法,虎头硕大,身子小巧,显得活泼可爱,惹人喜爱。
【国际共创】
活动中,大家共同体验了“封侯虎”制作,巧手翻飞间,一只只融合中西审美的创意布老虎跃然而出,让参与者直观感受到技艺的演变与坚守。
现场中外学者齐聚汉文化圣地,以"封侯虎"为媒,共探传统技艺的守正创新,让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博物馆的舞台上焕发时代光芒。此次在圣旨博物馆举办的国际交流会与活动为封侯虎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新动力,也为中外文化交流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 探秘圣旨博物馆,共话文创未来 |
随后,全体人员一同走进圣旨博物馆,馆内丰富多样的馆藏展品令大家目不暇接,外国友人惊叹,“圣旨博物馆藏着多少东方秘密?”面对一道道承载历史的圣旨,“这简直是中国版的‘国王诏令’,璀璨程度超乎想象!”
随后围绕馆内虎元素的文创产品开发展开了深入热烈的讨论。从虎元素在文创产品中的呈现形式,到如何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喜好相结合,众人各抒己见,提出诸多新颖且具有可行性的想法,为后续的文创开发工作开拓了思路。
同时,徐州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向圣旨博物馆颁发“2024年度徐州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优秀合作基地”证书,彰显了博物馆在推动传统文化创新中的桥梁作用。
| 活动持续进行,期待更多精彩 |
圣旨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将持续推动非遗IP的跨界融合,让传统文化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大众生活。相信在未来,这一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将持续扩大,为文化艺术领域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惊喜与无限可能。